个人介绍
章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中国航天卓越工程师种子库成员,师从方忠院士。
荣誉奖励
2023学年-2024学年浙江省政府奖学金
2023学年-2024学年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先进个人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第十一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征文类三等奖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优秀裁判员
“第九届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萌芽板块最佳展示项目”并入围国赛总决赛
被纳入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方忠院士科研团队培养学习并收到国家批复的科研培养经费十万元
被纳入中国航天卓越工程师种子库
学生工作
现为行知学院法学院学生会青支队副部长,行知学院夜鹰护卫队队长,行知学院户外运动协会会长。在任期间多次参与学院志愿者活动;带领夜鹰护卫队成员多次参加学院反恐、消防等演练;组织参与行知学院“高校百英里”“社团文化节”“猫鼠游戏”等活动。
社会实践
在大一期间进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实践学习,担任金华某部队实弹考核安全员,进入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和某研究所进行项目学习,受邀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舟十七号“载人航天发射活动,受邀前往2023年全国科普日杭州市第37届科普宣传周上进行项目展示。

展示榜样风采
近日,法学院学生章钦同学参加机械工程学科国际顶尖级学术会议——IMECE2024(国际机械工程大会暨博览会)进行英文学术报告并发表论文《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irfoil designed with magnus effect》。
国际机械工程大会暨博览会(IMECE)是世界上最大且公认最顶尖的跨学科机械工程会议,有来自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流体工程、传热学、工程设计、材料修复、应用力学、环境工程等背景的超过75个国家的近4000名学者出席会议。
具体研究内容:本文介绍了一种将马格努斯柱体与传统翼型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进行数值模拟。该研究通过对马格努斯圆柱的直径和相对关系等数值进行探讨,从而确定最佳设计构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设计的马格努斯翼型可以有效地抑制翼型后缘的气动分离现象,避免飞机在大攻角下失速事故的发生,也为飞机的短距离起降提供一种全新思路。
项目介绍:在复杂的飞机设计中,机翼作为关键的角色,提供必要的升力,但同时也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因此气动分析是机翼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升力,同时最小化阻力。现代机翼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工程师们都希望在此基础上找到更加优化的翼型,马格努斯效应作为一个有前途的方案,其潜力并未被完全地认识到。

该研究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单独完成,本科生章钦为该论文个人第一作者,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学术研究
大一阶段发表论文《Application of magnus effect on wings》在《Theoretical and Natural Science》。
主要内容为通过探究不同的参数对传统翼型的影响,在不同湍流模型计算下找到相对优化的传统翼型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将马格努斯效应与传统翼型相结合,制作了一个新的翼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结果证明其可以有效提高翼型的升阻比,缩短飞机起降所需的距离.
大一阶段跟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院士团队进行培养学习,参与第24届亚洲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讨会、第一届wanniertools和topmat研讨会等学术会议。通过使用物理所NANO集群编写程序模拟行星多体运动;在分子动力学方面使用lammps和ovito模拟石墨烯拉伸及融合运动,模拟正则系综并观测结果图像,以Qwen2.0为基座模型,进行机器学习的微调,进而结合法学专业背景制作法律大语言模型,得到的模型结果在刑法领域性能超过百度文心一言,并可媲美科大讯飞星火ai。最终得到方忠院士亲签的科研技能认定证书。
对话榜样人物
Q:你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翼型设计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有怎样的潜在推动作用?后续是否有进一步探索马格努斯效应在机翼设计应用的计划?
A:如今翼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相关特性与优化技术等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工程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翼型研究,转而探索变体一体化设计等新方向,所以我认为将一个额外的效应与翼型设计相结合可以为翼型发展提供新思路。尤其是在今年三月份,国家首次将低空经济发展写入工作报告,那么便更需要一个可以适应城市小空间起降的方案。我研究的马格努斯效应可以提升垂直升力系数,同时减少大攻角情况下层流分离过大而产生的失速现象,有效缩短起降距离。后续我和浙江的一些省属航空实验室进行了合作洽谈,包括进一步进行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和航空器,所以我十分期待翼型数据模型可以早日落地。
Q:参加这样一个超大规模且跨学科的国际会议,对你个人视野的拓展起到了哪些作用?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吗?
A:首先,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这样的会议上诸多业内大咖及相关机构人员齐聚一堂。我们不仅可以探讨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尝试跨专业的新思路,也可以提前了解到行业的新动态与发展计划。然后,跟他们一对一地交流,也能很直观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此外,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也可以认识到很多相关专业领域的导师,拓宽自己在这方面的人脉,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最后,我认为学弟学妹们如果有需要可以多参加这类会议,多交流,拓展自己的视野。
Q:此次会议聚集了众多学者,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你有获得什么启发吗?你印象最深刻的交流是与哪个领域的学者进行的?
A:此次会议中我接触最多的是计算流体力学领域的学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深感自己所知晓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它在很多学科领域都可以发挥作用。让我印象深的接触有很多,比如我和北航还有休斯敦航天城的研究员的交流,让我了解到航空业未来几年在国内外的发展动向,以及一些相关的实验室的研究情况及下一步研究计划。这有助于我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从而更好与未来的发展方案相结合。此外,我也受到当地高校老师的邀请,去到波特兰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相互切磋,同时了解到工科未来学位发展情况。
Q:此次在国外参加如此顶尖的国际学术会议,当地的学术氛围、文化环境等有没有给你的参会体验带来一些特别的感受或启发?
A:与各国老师交流后,我感觉对比最明显的就是欧美国家。他们对于学术研究的培养是从小抓起,专注一个方向长期钻研,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所谓的欧美国家学者是专而精的说法。同时,他们采取的是鼓励式的教育,关注每一个人自由思想发展,没有太多阶级分化。我觉得这些氛围可以让每个人的想法得到最大化的传播,也可以无限制地对于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发展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新的内容。此外,他们对一个学科的专精发展的思想,可以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工匠人才,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取其精华进行学习吸收的。
感受榜样寄语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去探索、去发现更多的奥秘。
引领前行
人生路上,总有海市蜃楼引人顾盼,总有迷谷深壑令人生畏,重重波折之下,心志不坚者困于当途,开拓者、实践者、坚守者则一往无前,成为你我当效仿的榜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看齐榜样是努力的指引,学习榜样则是激励的力量,时刻鞭策我们奋力前行,在他们的指引下挥斥方遒、尽显书生意气,披荆斩棘、力创崭新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