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党支部开展“提升思政理论课时代性” 专题研讨交流会

发布者:法学院发布时间:2025-10-13浏览次数:10

2025年10月12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党支部、法学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在兰溪校区4-402会议室召开专题研讨交流会,会议主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教育部高校党员基本培训后交流研讨,暨开展提升思政理论课时代性的探讨”。行知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建伟同志支部全体党员、部分列席学生党员与会,会议由思政教师党支部书记万天虎同志主持。

会议伊始,万天虎同志首先传达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同志在近期高校党员基本培训中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教育强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授课精神。他强调,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将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并由此引出本次研讨的核心议题——如何有效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时代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代表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万天虎同志率先发言,指出提升思政课“抬头率”乃至“点头率”和“入心率”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坚持“内容为王”,推动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变;二是创新“形式为翼”,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加强实践教学;三是强化“教师为魂”,持续提升自身教学与科研能力;四是“优化评价体系”,探索将学科竞赛等过程性评价纳入课程考核,激发学生主动性。

庄经纬同志聚焦技术赋能,提出构建“AI+思政”智慧课堂的设想。他建议利用AI技术创建“数字马克思”等虚拟形象进行“亲历式”授课,并开发课堂互动系统,实现匿名弹幕、实时投票与语义分析,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参与感,让理论“站立”起来。

谭万勇同志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是关键。他认为,思政课必须直面学生关切的就业、社会热点等现实问题,展现其作为“思想工具”的强大解释力与指导力,使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实用价值。

杨叶忠同志从教师角色出发,指出“抬头率”源于学生内心的信服。教师需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拓宽知识视野,以渊博学识和真诚对话赢得学生,变“说教”为“共鸣”。

吴敏同志从内容、方法、教师、载体、生态五个维度,阐述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当好“经师”,更要成为贴近时代、读懂学生、善于沟通的“人师”。通过上述“五维”联动,最终目标是将思政课打造为一门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能够为其在新时代乘风破浪提供坚实思想罗盘的“金课”。

罗公波同志主张设计开放性教学路径,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在思维碰撞中体验理论魅力,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内生动力。

学生党员代表则从学习者视角表达了真切期盼:渴望教学形式更“活”、课堂氛围更“暖”、学习方式更“动”、考核评价更“真”。他们希望课堂能融入更多新媒体元素,教师更具亲和力,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并推动考核方式多元化,同时建议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学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最后,行知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建伟作总结讲话。他首先肯定了本次研讨的深度与价值,随后围绕思政课建设提出三点总结性认识:第一,深刻把握思政课的三重属性,即鲜明的政治属性、深厚的民生属性和宏阔的战略属性,从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认识工作使命。第二,精准聚焦思政课的本质要求,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情与认同,并为其建构科学的世界观和有效的方法论,使其真正感到思政课“有用”,变被动为主动。第三,积极探索方法论养成的实践路径:一要“扎根时代土壤”,用鲜活案例让理论具象化;二要“学会年轻人的认知语境”,实现与Z世代的“同频共振”;三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实地研学等让思政课从“平面”走向“立体”。号召全体同志以此次研讨为新起点,积极响应怀进鹏部长的要求,直面学生的期待,用心、用情、用智慧投身教学改革,共同为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而不懈奋斗。

本次研讨会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汇集了智慧,为后续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